页面

2012年6月27日星期三

一些3D图片

一些3D图片

看的方法:我测量过了,在电脑上看这些图片的最佳距离是一只手臂加上一只手掌的距离。也就是说,你在荧幕前伸直一只手,中指距离荧幕还有一只手掌的距离,那么这个距离最合适。不要准确的对焦,把视线放到后面去,直到你把两张照片看成三张,中间的那张就有3D效果了。

如果还是看不到,可以参考这个网页所说的,从小张的练起,慢慢看到大张的。如果你所有的图片都有看到立体的效果了,那么就算成功了!













2012年6月24日星期日

眼睛的构造


眼睛的构造

人的眼睛近似球形,位于眼眶内。正常成年人其前后径平均为24mm,垂直径平均23mm。最前端突出于眶外12--14mm,受眼睑保护。眼球包括眼球壁、眼内腔和内容物、神经、血管等组织。

1. 眼球壁主要分为外、中、内三层。

外层由角膜、巩膜组成。前1/6为透明的角膜,其余5/6为白色的巩膜,俗称“眼白”。眼球外层起维持眼球形状和保护眼内组织的作用。角膜是接受信息的最前哨入口。角膜是眼球前部的透明部分,光线经此射入眼球。角膜稍呈椭圆形,略向前突。横径为11.5—12mm,垂直径约10.5—11mm。周边厚约1mm,中央为0.6mm。角膜前的一层泪液膜有防止角膜干燥、保持角膜平滑和光学特性的作用。角膜含丰富的神经,感觉敏锐。因此角膜除了是光线进入眼内和折射成像的主要结构外,也起保护作用,并是测定人体知觉的重要部位。巩膜为致密的胶原纤维结构,不透明,呈乳白色,质地坚韧。

中层又称葡萄膜,色素膜,具有丰富的色素和血管,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

  • 虹膜:呈环圆形,在葡萄膜的最前部分,位于晶体前,有辐射状皱褶称纹理,表面含不平的隐窝。不同种族人的虹膜颜色不同。中央有一2.5-4mm的圆孔,称瞳孔。
  • 睫状体前接虹膜根部,后接脉络膜,外侧为巩膜,内侧则通过悬韧带与晶体赤道部相连。
  • 脉络膜位于巩膜和视网膜之间。脉络膜的血循环营养视网膜外层,其含有的丰富色素起遮光暗房作用。

内层为视网膜,是一层透明的膜,也是视觉形成的神经信息传递的第一站。具有很精细的网络结构及丰富的代谢和生理功能。视网膜的视轴正对终点为黄斑中心凹(黄点)。黄斑区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特殊区域,直径约1-3mm,其中央为一小凹,即中心凹。黄斑鼻侧约3mm处有一直径为1.5mm的淡红色区,为视盘,亦称视乳头,是视网膜上视觉纤维汇集向视觉中枢传递的出眼球部位,无感光细胞,故视野上呈现为固有的暗区,称生理盲点



2. 眼内腔和内容物

眼内腔包括前房、后房和玻璃体腔。 眼内容物包括房水、晶体和玻璃体。三者均透明,与角膜一起共称为屈光介质。

  • 房水由睫状突产生,有营养角膜、晶体及玻璃体,维持眼压的作用。
  • 晶体为富有弹性的透明体,形如双凸透镜,位于虹膜、瞳孔之后、玻璃体之前。
  • 玻璃体为透明的胶质体,充满眼球后4/5的空腔内。主要成分为水。玻璃体有屈光作用,也起支撑视网膜的作用。
3. 视神经、视路

视神经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视网膜所得到的视觉信息,经视神经传送到大脑。

视路是指从视网膜接受视信息到大脑视皮层形成视觉的整个神经冲动传递的径路。

4. 眼附属器

眼附属器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和眼眶。

眼睑分上睑和下睑,居眼眶前口,覆盖眼球前面。上睑以眉为界,下睑与颜面皮肤相连。上下睑间的裂隙称睑裂。两睑相联接处,分别称为内眦及外眦。内眦处有肉状隆起称为泪阜。上下睑缘的内侧各有一有孔的乳头状突起,称泪点,为泪小管的开口。生理功能:主要功能是保护眼球,由于经常瞬目,故可使泪液润湿眼球表面,使角膜保持光泽,并可清洁结膜囊内灰尘及细菌。

结膜是一层薄而透明的粘膜,覆盖在眼睑后面和眼球前面。按解剖部位可分为睑结膜、球结膜和穹隆结膜三部分。由结膜形成的囊状间隙称为结膜囊。

泪器 包括分泌泪液的泪腺和排泄泪液的泪道。

眼外肌 共有6条,司眼球的运动。4条直肌是: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和外直肌。2条斜肌是:上斜肌和下斜肌。眼眶是由额骨、蝶骨、筛骨、腭骨、泪骨、上颌骨和颧骨7块颅骨构成,呈稍向内,向上倾斜,四边锥形的骨窝,其口向前,尖朝后,有上下内外四壁。成人眶深4~5cm。眶内除眼球、眼外肌、血管、神经、泪腺和筋膜外,各组织之间充满脂肪,起软垫作用。

眼睛与传统相机的比较



现在有很多人都喜欢琢磨电脑硬件的运作原理,如显示器的成像,CPU的运算等。但他们对自己的身体却不了解。既然咱们这次说到了眼睛,我们就应该先了解眼睛的构造和原理。如果用照相机比喻的话,我们的眼睛分为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1.角膜——镜头

    角膜是光线进入眼球的第一道关口。其屈光力为42D左右,占眼球表面积的1/6,直径为11.5毫米,中央厚0.6毫米,旁边厚1毫米。俗称"黑眼珠",其实它透明无瑕,只是由于眼球壁的其他部分好像照相机的暗箱、当人们通过这层透明组织看黝黑的眼内时,才产生黑的感觉,角膜组织分5层:上皮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细胞层.角膜上皮层有十分敏感的感觉神经末梢、但对冷觉不敏感,因此有"不怕冷的大将军"之说。如果角膜上皮受损,一般24小时内不留痕迹地愈合。如果角膜受损严重,则愈合后留下瘢痕,严重的呈瓷白色,好似镜头上的霉斑,影响视力。

2.瞳孔——光圈

    瞳孔-光圈,俗称"瞳仁",直径为2.5~3毫米。婴儿和老人瞳孔较小。外面光线强的时候,瞳孔缩小;光线弱的时候,瞳孔变大,从而使眼睛里接受的光线总是恰到好处。一旦失调,则曝光不当。

3.晶状体——全自动变焦镜头

    晶状体-全自动变焦镜头,位于瞳孔虹膜后面,呈双凸透镜。正常人既能看近又能看远,全依赖于晶状体的调节。看远时,睫状肌放松,悬韧带绷紧,晶状体变扁平,折光力减少;看近时,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放松,晶状体依靠其本身弹性变凸,折光力增加。

4.视网膜——胶卷

    视网膜——胶卷,起感光功能。感光最敏锐的那部分,称为黄斑。虽然视网膜很薄,结构却很复杂,分为10层,感光的细胞主要是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锥细胞主要负责明视觉和色觉,视杆细胞主要负责暗视觉。脉络膜-照相机的暗箱。主要由血管组成,因此还兼有营养眼球的责任眼球的发育——眼球的发育从小到大,在3岁前为快相期,即由出生后的18毫米发育到21毫米;在15岁前为慢相期,眼球发展到23毫米左右,到青春期发展变慢,25岁以后基本稳定。

5.虹膜——光圈的叶片

    虹膜-光圈的叶片。如果光线过强,虹膜内瞳孔括约肌收缩,则瞳孔缩小;光线变弱,虹膜开大肌收缩,瞳孔变大。根据虹膜内含色素的不同,虹膜呈现不同的颜色。白种人虹膜色素较少,呈灰蓝色;黄种人色素较多,呈棕黄色;黑人色素最多,呈黑色。

6.巩膜——相机壳

    巩膜-相机壳,对眼球的内部结构起保护作用,白色不透明,厚约1毫米,占据整个眼球后面约5/6的范围。俗称眼白,就是靠近角膜的巩膜和其上一层透明球结膜。

    眼睛的工作过程大致是这样的;自然界各种物体在光线线的照射下反射出明暗不同的光线,这些光线通过角膜、晶状体等结构的折射作用,聚焦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一系列的电化学变化,将光刺激转挽成为神经冲动,通过视觉通路传导至大脑的视觉中枢,完成视觉功能。在上述过程中,瞳孔可调节进入眼球内的光线;晶状体也通过调节作用,保证光线准确地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获得一个完整清晰的物像。

    在眼睛复杂的复杂的结构中,晶状体最容易损坏,眼睛看东西时,光线通过晶状体调节聚焦在视网膜黄斑上。如果通过调节,光线不能聚焦在视网膜上,就存在屈光不正。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称为近视眼;聚焦在视网膜之后称为远视眼;不能聚焦在一个点,称为散光眼。如果晶状体的调节功能失调,如年老时,晶状体不能变凸,称为老视,即老花眼;如果晶状体变混浊,就称为白内障。

    和我们身体的很多组织不同,眼睛出了问题较难恢复,如常见的近视眼等疾病,得上很容易,但恢复起来可就太困难了!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视觉的形成大致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 顺便说一下,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是倒立缩小的图像 看近处物体,瞳孔变小,晶状体变大!

2012年6月20日星期三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是植物性神经的一部分。由中枢部、交感干、神经节、神经和神经丛组成。系植物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脊髓发出的神经纤维到交感神经节,再由此发出纤维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功能相反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平衡制约中。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


中枢部为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胸段全长及腰髓1~3节段的灰质侧角。成对交感于位于脊柱两侧,呈链锁状,由交感干神经节和节间支连接而成,每侧有22~25个神经节称椎旁节,可分颈、胸、腰、骶和尾5部分,各部发出分支至一定的器官。调节心脏及其他内脏器官的活动。在腹腔内,脊柱前方还布有椎旁节,分别位于同名动脉根部附近。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比较广泛,刺激交感神经能引起腹腔内脏及皮肤末梢血管收缩、心搏加强和加速、新陈代谢亢进、瞳孔散大、疲乏的肌肉工作能力增加等。交感神经的活动主要保证人体紧张状态时的生理需要。

交感神经系植物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脊髓发出的神经纤维到交感神经节,再由此发出纤维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小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功能相反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平衡制约中。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

交感神经对身体的作用

1.对循环器官 
交感神经对心脏活动具有兴奋作用,能加速心搏频率和加速心搏力量。对血管,主要是促进微动脉收缩,从而增加血流外周阻力,提高动脉血压。但实际情况比较复杂,必须区别对待。人体多数器官的血管只接受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对腹腔脏器的血管和皮肤的血管均具有显著的收缩作用;对骨骼肌的血管,既有缩血管的交感神经支配,又有舒血管的交感神经支配,对冠状循环的血管,交感神经的直接作用是使血管收缩,但其间接作用则是使血管舒张。对外生殖器官血管则起收缩作用。脑和肺的血管,虽也接受交感神经支配,但作用很弱。

2.对消化器官
交感神经对胃肠运动主要具有抑制作用,即降低胃肠平滑肌的紧张性及胃肠蠕动的频率,并减弱其蠕动的力量;但当胃肠平滑肌紧张性太低或活动很弱时,交感神经也可使其活动增强。对唾液腺能促进其分必粘稠的唾液。


3.对呼吸器官和汗腺
交感神经对细支气管平滑肌具有抑制作用,可使细支气管扩张,有利于通气。汗腺只接受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汗腺分泌。

4.对眼球平滑肌
交感神经使虹膜辐射肌收缩,引起瞳孔扩大。

5.对内分泌腺
肾上腺髓质受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支配。当交感神经兴奋时,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由于肾上腺髓质激素的作用大部分与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是一致的,因此,在生理学上称之为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6.对泌尿生殖器官 
交感神经的作用是抑制膀胱壁逼尿肌的活动和促进内括约肌的收缩,因而阻止排尿。对生殖器官,交感神经能促进怀孕子宫的收缩,但使未孕子宫舒张。交感神经还能促进男性精囊腺和射精管平滑肌收缩,从而引起射精动作。

7.对糖代谢
交感神经能直接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从而使血糖升高。但在整体内,交感神经的升血糖效应主要还是通过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来实现的。


副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中枢位于脑干和脊髓第2~4骶节相当于脊髓侧角的部位。副交感神经节有器官旁神经节(睫状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等)脑干的内脏运动核发出的节前纤维随同脑神经离开脑,至副交感神经节更换神经元,节后纤维到达所支配的器官。

副交感神经是植物性神经的一部分,分为脑部和骶部。脑部的中枢位于脑于内,总称为副交感核,发出纤维走行在第3、7、9、10对脑神经内。周围的神经节有器官旁节和 器官内节,其中位于颅部的器官旁节较大,肉眼可见。颅部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在此交换神经元后发出节后纤维到所支配的器官。骶部的中枢,位于骶髓2~4节段灰质内的骶中间外侧核,发出节前纤维至脏器附近的器官旁节和脏器壁内的器官内节,组成盆神经,支配降结肠以下的消化管、盆腔脏器及外生殖器。刺激副交感神经能引起心搏减慢、消化腺分泌增加、瞳孔缩小、膀胱收缩等反应。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主要维持安静时的生理需要。

副交感神经对身体的作用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与交感神经作用相反,它虽不如交感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但也有相当关系。它的纤维不分布于四肢,而汗腺竖直肌、肾上腺、甲状腺、子宫等具有副交感神经分布处。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其作用有三个方面:

增进胃肠的活动,消化腺的分泌,促进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体的能量。

瞳孔缩小以减少刺激,促进肝糖原的生成,以储蓄能源。

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缩小,以节省不必要的消耗,协助生殖活动,如使生殖血管扩张,性器官分泌液增加。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功能相反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平衡制约中。在这两个神经系统中,当一方起正作用时,另一方则其负作用,很好的平衡协调和控制身体的生理活动,这便是植物神经的功能。

如果植物神经系统的平衡被打破,那么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功能障碍。这被称为植物神经紊乱症或植物神经失调症。

植物神经失调症

例如:交感神经功能异常增强和持续时,循环系统的机能亢进,便出现了心悸、憋气、血压升高的症状。相反,由于交感神经的功能减弱时,便会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症状。
当副交感神经的紧张长时间持续时,便会出现身体倦怠,站立时头晕目眩,容易疲劳等症状。

因为植物神经是贯通全身的,因此植物神经的症状也是遍及全身的,除去象前述的那些症状之外,还会出现头痛、头晕、畏寒、低血压、呕吐、便秘、腹泻、失眠、肥胖、消瘦、肩周炎、目眩、手脚发痛、胸部有压迫感等症状。这些症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若干症状汇合后出现的,这便是植物神经失调的症状的特征之一。 


反射作用

反射作用


反射是一种不由自主的行为。生理学上的反射有更详细的定义。
反射能够保护生命/器官,如眨眼反射便是为了保护眼睛。
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脊髓)即可完成。这是天生的、每个人都会作出相似的反应,如膝跳反射(击打膝盖,小腿会向上)。
复杂反射(经典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又称古典制约,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是要经过学习的。如一只狗经训练后,一听到某种声音便会分泌唾液。
神经讯号由感受器发出,经过延髓或脊髓,不经过大脑,直接传递到作用器。

反射弧




反射弧(Reflex arc)是由内脏及其他自主神经所支配的结构,负责将神经脉冲传送至下视丘、延脑及脊髓等处。由于这些部位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中心,可借由自主神经系统传出反射脉冲以回应外来刺激。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反射弧类型:简单的反射,复杂的反射.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神经系统的活动是各种各样简单或复杂的反射活动,反射弧的结构也有简有繁。在最简单的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直接在中枢内接触,称为单突触反射,如膝反射。

复杂的反射弧有许多中间神经元,神经元的连接方式主要有:
(1)辐散式: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可与许多不同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
(2)聚合式:一个神经元的胞体与树突接受许多不同神经元的突触联系;
(3)链锁状:神经元链状接替。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结构与神经元间联系的复杂性,使各种反射活动能互相配合,互相协调而精确地进行。   



传出神经纤维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一起称为效应器。这种从中枢神经向周围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终止于骨骼肌或内脏的平滑肌或腺体,支配肌肉或腺体的活动。
按神经末梢分布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躯体运动神经末梢和内脏运动神经末梢。运动神经末梢分布到骨骼肌纤维并和肌纤维紧密相贴组成运动终板。
内脏运动神经末梢分布在内脏的平滑肌和腺上皮细胞等处。神经纤维较细,无髓鞘,末梢分支呈丛状;末端膨大成小结或扣环,包绕肌纤维或穿行于腺细胞之间。
神经末梢向肌纤维传递冲动,是由于神经纤维轴突终端膨大部分释放化学介质(乙酰胆硷),经过裂隙,作用于肌膜,使肌膜产生膜电位来完成的。
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叫做效应器。效应器是反射弧的一部分。




膝盖反射的机制




脊髓

脊髓


脊髓的结构
脊髓断面
脊髓是延伸自脑,由延髓至脊髓圆锥。脊椎圆锥的位置接近腰椎L1-2,由纤维状延伸部分——终丝终结。




男性的脊椎约长45厘米,而女性的约长42厘米。形状为卵形。脊椎会在颈及腰部扩展。在脊椎的外围是神经的白质道,其中有感觉及运动神经元。而中间部分是四叶苜蓿草形的且包围着中央管(第四脑室的延伸部分),当中包含神经细胞体。脊椎被三层脑膜覆盖著,最外层是硬脑膜,中间是蛛网膜,而最内层称为软膜。它们是接续著脑干及大脑半球的三层脑膜,膜中包含在蛛网膜下腔找到的脑脊髓液,而脑脊髓液能透过吸收震荡以保护脊髓。与软膜中脊椎相连的齿状韧带会横向地伸向背根及腹根再伸展至硬脑膜,使脊椎安定于硬脑膜内。而硬膜囊于S2的脊椎层终结。


脊髓的功能


脊髓具有传导功能和反射功能。

传导功能



脊髓是感觉和运动神经冲动传导的重要通路,其结构基础即脊髓内的上、下行纤维束。除头、面部外,全身的深、浅感觉和大部分内脏感觉冲动,都经脊髓白质的上行纤维束才能传到脑。由脑发出的冲动,也要通过脊髓白质的下行纤维束才能调节躯干、四肢骨骼肌以及部分内脏的活动。如果脊髓白质损伤,将导致损伤平面以下出现运动和感觉的功能障碍(详见传导路)。

反射功能


脊髓可执行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包括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脊髓各种反射都是通过脊髓节内和节间的反射弧完成的。

(1)躯体反射:即引起骨骼肌运动的反射,由于感受器部位不同,又分为浅反射和深反射。

1)浅反射:是刺激皮肤、粘膜的感受器,引起骨骼肌收缩的反射,如腹壁反射。浅反射的反射弧中任何一部分受到破坏,出现反射减弱或消失。

2)深反射:是刺激肌、腱感受器,引起骨骼肌收缩的反射。因为这一刺激,使肌、腱受到突然的牵拉而引起被牵拉肌的反射性收缩,所以又称牵张反射。

肌张力反射:人体在安静状态时,骨骼肌不是完全松弛,而始终有肌纤维轻度收缩,使肌保持一定的紧张度,称肌张力。肌张力可通过脊髓反射活动来维持,也属牵张反射(深反射)。即肌的感受器(肌梭)经常由于重力牵拉受到刺激,通过脊髓节段反射弧使被牵拉肌的紧张性收缩,保持了肌张力。
深反射的反射弧任何一部分受损都可引起反射活动的减弱或消失;如前角运动细胞受损,除了相应支配的骨骼肌瘫痪外,还出现腱反射消失,肌张力减弱,肌松弛变软和肌萎缩。由于前角细胞对深反射(包括肌张力反射)的反射弧,还受到高级中枢的控制,当上运动神经元(如皮质脊髓束)受损时,受损平面以下,除了相应骨骼肌瘫痪之外,还失去此抑制作用,脊髓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强,并出现正常时看不到病理反射,如巴彬斯基征。临床上称此瘫痪为中枢性瘫痪或硬瘫。
巴彬斯基征是用钝针划足底外侧缘皮肤引起趾背屈和其他4趾呈扇形分开。在1岁半之前的正常儿童,也可出现此体征,这是因为皮质脊髓束尚未发育完全之故。

(2)内脏反射:脊髓的中间带内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如瞳孔开大中枢(T1─2),血管运动和发汗中枢(T1─L3) 以及排尿、排便中枢(S2~4)等。这些中枢执行的内脏反射活动,也是通过脊髓反射弧,并受到大脑皮质的控制。如排尿反射,当排尿反射弧任一部分被中断时,可出现尿潴留;当脊髓颈,胸段横贯性损伤后,可引起反射性排尿亢进出现尿失禁。




脊髓的重要性


颈部或背脊受到袭击、脊髓被移动或是以其他方法令脊髓破裂都可构成脊髓创伤。脊椎骨或椎间板可被破碎,而脊髓也会被尖的碎骨扎破。通常脊髓创伤的病患者会失去身体某部份的感觉。一些患病较浅的脊髓创伤病患者有机会只会失去控制手部和脚部的能力。但更多于脊髓受到严重创伤的病患者在创伤下会出现半身不遂、四肢瘫痪或是全身瘫痪。
脊髓中的上运动神经元轴突的损坏可产生典型样式的身体同侧的亏损,这包括反射亢进、张力亢进或肌肉软弱。下运动神经元的损坏可令它产生典型样式的亏损。与其让整个侧面的亏损,不如让与样式有关的肌刀受到损伤的影响。另外,下运动神经元的创伤可导致肌肉软弱、张力减退、反射减退及肌肉萎缩。
脊髓中有两个部份较容易被伤害,它们是颈椎(C1-C7)及腰椎(L1-L5)。[C1、C7、L1、L5指脊柱在颈部、胸部或腰部的指定位置。


2012年6月13日星期三




脑主要由3部分组成:大脑、小脑和脑干。大脑是其中最大和最高级的一部分,控制着许多高级功能,如智力、语言、情感、各种感觉刺激的整合以及运动。小脑的作用是维持平衡,控制和协调运动。脑干是脑和脊髓的通路,还控制着许多至关重要的自主功能,如呼吸、心率、血压、觉醒和注意力。

大脑可分为左右两个大脑半球,每个大脑半球又分别由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组成(见右上图)。由于神经纤维在脑干发生交叉,所以左侧大脑半球控制着身体右侧的大多数功能,右侧大脑半球控制着身体左侧的大部分功能。因此,左侧大脑半球损伤会造成身体右侧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反之亦然。在某一侧大脑半球,控制语言和书写的脑区会更发达些,我们就称之为优势半球。95%以上的右撇子和多数左撇子的优势半球都在左侧。因此,左侧半球发生卒中时更容易出现失语和其他言语功能障碍。




不同的脑叶有不同的神经中枢,控制着不同的功能。
某一脑叶发生卒中时会导致相应的功能损伤。上图描述了各个脑叶及其相应的功能。
请认真看,在下面我会有一个让你惊喜的解答!





意识脑 vs 潜意识脑
一些专家归类左脑为意识脑而右脑为潜意识脑。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试验,看看意识脑和潜意识脑是怎么运作的。首先,闭上你的眼睛,想象一个已被切成一半的新鲜柠檬就在你的面前,而你很用力地挤压柠檬,柠檬汁喷向你的脸和流入你的嘴。你能品尝到柠檬汁吗?口里面是不是有很多口水呢?但是,柠檬在哪里呢?
实际上,我们的潜意识脑 (右脑) 是无法分辨脑里所呈现的图象,到底是我们眼睛所看到,我们的想象力所创造的,还是我们的记忆所记录的。当我们的意识脑 (左脑) 要我们专注于什么事情,我们的潜意识脑就会采取行动和反应来配合。
你是否也发现到,一旦我们决定要到何处去,我们的身体便会直接地反应和执行?我们从来不需思考要先举起哪一只脚,或脚需要提得多高。所有的这些动作都由我们的潜意识脑所操作。

 左脑 vs 右脑

左脑又称为逻辑脑和语言脑。从以上的图片,我们可以看到,左脑的主要功能是学习语言和通过语言来分析资讯。右脑则称为图像脑,右脑的主要功能是图像处理,例如想象力和图像创作。那么左脑和右脑之间实际上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很轻易地记住某某人或朋友的样貌;但我们却往往必须很刻意记住他们名字,才能把他们的名字记住。实际上,一个人的样貌是以图像直接储存在右脑的长期记忆,而一个人的名字则以语言文字储存在左脑的短暂记忆。因此,记住一个人的名字往往比记住他的样貌来得困难。

想要看上面那个旋转的女人的解答吗?
请点击以下链接:
解答1
解答2

神经元

神经元



神经元(neuron),又名神经细胞(nerve cell),是神经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单位之一(占了神经系统约10%,其他大部分由胶状细胞所构成),具有长突起的细胞,它由细胞体和细胞突起构成。从形态上可以把神经元分为3类: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

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其大小和外观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差异很大。但都具有胞体和树突、轴突。胞体又叫核周体,内含神经丝、微管、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一个有明显核仁的核。一些大神经元突起的粗面内质网可用Nissl染色显示,在光镜下是灰蓝色斑块状,称为尼氏小体(Nissl body,又称虎斑小体)。树突和轴突是神经元的突起,能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电冲动,突起的大小和形态各不相同,很难用常规的显微镜鉴别。

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即神经细胞。一般都有长的突起,胞体和突起总称神经元。

19世纪末叶,有些解剖学家认为神经系统是一个繁复缠绕的、不间断的网络。西班牙神经组织学家S.拉蒙·伊·卡哈尔主张、并初步证明神经系统是由无数细小的单位──神经元互相紧密接触所构成。

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某些形式的信号并对之做出反应、传导兴奋、处理并储存信息以及发生细胞之间的联结等。由于神经元的这些功能,动物才能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快速整合性的反应。在系统发生上自腔肠动物开始有神经细胞,至高等动物神经元的数目越来越多,神经系统也更为复杂。

神经元的结构

神经元由树突、胞体、轴突、髓鞘、许旺细胞、神经末梢、蓝氏结组成。

细胞体
神经元含有细胞核的部分,表面有细胞膜,膜与核之间有细胞质。胞体是神经元的代谢和营养的中心。高等动物胞体的直径为4~100微米,胞体内有一个大而圆的细胞核,大的神经元的胞体内含有较多的细胞质。

神经元的细胞质内除含有一般细胞器如线粒体、高尔基器等外,尚含特有的结构──尼氏体和神经元纤维等。尼氏体可被碱性染料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呈小粒或小块状的物质。不同类型的神经元内尼氏体的形状、数量和分布各有不同。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尼氏体由粗糙内质网和核糖体构成,它可能是合成结构性和分泌性的蛋白质以及在突触传递中的递质的主要部位。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银染色的神经组织,可见神经元的胞质中有棕色的细丝,即神经元纤维。它在胞体中呈网络状,在突起中则与突起的长轴平行排列。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到直径为1000纳米的神经丝和直径2000~3000纳米的微管,均由蛋白质组成。

突起
一般可由胞体延伸出两种突起即树状突起(简称树突) 和轴状突起(简称轴突)。从细胞体周围发出的分支,短而密,呈树枝状,其功能为接受神经冲动(由刺激引起而沿神经纤维传导的电位活动),再将冲动传至细胞体。树突分支多,可以扩大接受面积,得到更多的信息。

①树突。从胞体发出的多根而且多分枝的突起。大多数神经元具有多根树突。树突从胞体发出后便重复分枝并逐渐变细。不同的神经元,树突分枝的多少、长短和分枝样式有很大差别。粗树突的结构和胞体相似,含有粗糙面内质网、线粒体和平行排列的神经元纤维。有些神经元树突的分枝上有树突棘,后者也可与其他神经的末梢接触形成突触,树突的广大面积是神经元接受信息,并处理信息的主要区域。信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树突上扩布并被整合,这种电信号与轴突上传导的兴奋的电位不同,属于电紧张电位。中国神经生理学家张香桐最早讨论了树突和外来神经以及胞体和外来神经末梢所形成的各种突触与功能的关系,指出它们在神经元接受信息中的作用,并研究了树突整合作用的机制。

②轴突。由胞体发出的单根突起,除了接近末梢处之外,各段落之间的粗细无明显差别。它以直角方向发出侧枝。轴突的末梢反复分枝而形成终末,终止于另一神经元或效应器,与它们形成突触。轴突被髓鞘和神经衣或单被神经衣包裹而形成神经纤维。脊椎动物的神经纤维依髓鞘之有无可分为有髓纤维和无髓纤维。轴突内的胞质叫轴浆,内含细长的线粒体、光滑内质网以及纵行排列的微管和神经丝。轴突的功能主要是传送快速的电信号,并在胞体与末梢之间输送物质。轴突除控制效应器的功能活动外,还能持续地调整被支配组织的代谢活动,维持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这种作用叫做神经的营养作用。轴突的髓鞘是许旺氏细胞膜螺旋式地围绕轴突形成的极层。在两个许旺氏细胞之间有一小段无髓鞘的间隙(约1微米),称做朗维埃氏结。两结间的距离在不同的神经纤维和不同的动物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其变动范围在50~1500微米之间。这是神经冲动在轴突上快速跳跃传导的结构基础。

③轴浆运输。某些细胞器和化学物质沿神经突的运输,它既见于轴突也见于树突,由于先在轴突发现,故称为轴浆运输,轴浆运输有顺向与逆向两种:顺向即物质从胞体运到末梢;逆向即从末梢运向胞体。顺向运输远比逆向的量多、速度快。被运输的物质有些是胞体合成的,有些是纤维或末梢从环境中摄取的。轴浆运输有维持存活的作用,它也有维持纤维末梢正常的突触传递的作用。有人猜想轴浆运输的物质中有神经的营养物质。这已在逆向运输中得到证明,如已知交感神经末梢从靶器官摄取神经生长因子,经逆向运输达到交感神经元的胞体,它能促进交感神经元的发育。

神经元的分类
基本上按照传输方向、功能和神经突起的形态,可以把它们分为好几种。


按照传输方向
感觉神经元(sensory neuron,或称传入神经)、运动神经元(motor neuron,或称传出神经), 和连络神经元(interneuron)。
不同功能、不同区域的神经元外型有所差异,依照突起的多寡分成多极神经元、单极神经元(伪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如感觉神经元中的伪单极神经元,因为看起来只有一个突触,只有单一调轴突,没有树突。

按照功能
①直接与感受器相连,将信息传向中枢者叫感觉(传入)神经元;
②直接与效应器相连,把信息传给效应器者叫运动(传出)神经元;
③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传送信息者叫中间神经元。

按照神经元突起形态与数目
①单极神经元。从胞体只发出一根突起(轴突),在脊椎动物中,单极神经元除在胚胎阶段外比较罕见。无脊椎动物中有较多的单极神经元。脊椎动物的背根神经节内的感觉神经元自胞体只发出一根突起,然后依“T”形分叉为2支,分别称为中枢突和外围突,叫假单极神经元,属传入类型。

②双极神经元。从胞体发出两根突起的神经元。短而分支多的突起叫树突,长而均匀的突起叫轴突。双极神经元可有各种形状,属传入类型,见于视网膜、前庭神经和耳蜗神经的节内。

③多极神经元。从胞体发出许多突起,典型的只有一根轴突和若干树突(图2)。这是脊椎动物神经系统内有代表性的类型。大脑皮质的锥体细胞、小脑的蒲肯野氏细胞、脊髓和脑干内的运动神经元都属于这种类型。
http://news.16099.com/pic/30/12/16/038.shtml

2012年6月10日星期日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就是互联网的原型,比当今世上所有电脑都复杂。

神经系统是由神经元这种特化细胞的网络所构成的器官系统,调节动物的动作与在其身体的不同部位间传递讯号。动物体藉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来应付环境的变化。动物的神经系统控制着肌肉的活动,协调各个组织和器官,建立和接受外来情报,并进行协调。神经系统是动物体最重要的连络和控制系统,它能测知环境的变化,决定如何应付,并指示身体做出适当的反应,使动物体内能进行快速、短暂的讯息传达来保护自己和生存。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是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系统。内、外环境的各种信息,由感受器接受后,通过周围神经传递到脑和脊髓的各级中枢进行整合,再经周围神经控制和调节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活动,以维持机体与内、外界环境的相对平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都是直接或间接处于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之下,神经系统是整体内起主导作用的调节系统。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同时,人体生活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环境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体内的各种功能。这就需要对体内各种功能不断作出迅速而完善的调节,使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这一调节功能的系统主要就是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分类

人体的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和神经。神经系统只占人体体重的约3%,然而却是人体最复杂的系统。 神经系统被分为二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包括位于颅腔内的脑和位于椎管内的脊髓。
(一)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头端膨大部分,位于颅腔内。人脑可分为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小脑和延髓六个部分。

(二)脊髓呈前后扁的圆柱体,位于椎管内,上端在平齐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续,下端终于第1腰椎下缘水平。

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联络于中枢神经和其它各系统器官之间,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cranial nerves)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spinal nerves)。
按其所支配的周围器官的性质可分为分布于体表和骨骼肌的躯体神经系和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的内脏神经系。
周围神经的主要成分是神经纤维。将来自外界或体内的各种刺激转变为神经信号向中枢内传递的纤维称为传入神经纤维,由这类纤维所构成的神经叫传入神经或感觉神经(sensory nerve);向周围的靶组织传递中枢冲动的神经纤维称为传出神经纤维,由这类神经纤维所构成的神经称为传出神经或运动神经(motor nerve)。
分布于皮肤、骨骼肌、肌腱和关节等处,将这些部位所感受的外部或内部刺激传入中枢的纤维称为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及腺体等处并将来自这些结构的感觉冲动传至中枢的纤维称为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骨骼肌并支配其运动的纤维叫躯体运动纤维;而支配平滑肌、心肌运动以及调控腺体分泌的神经纤维叫做内脏运动纤维,由它们所组成的神经叫植物性神经。


神经系统的三大主要功能

1.感觉功能:身体的内在感觉受器探测如血的酸度,血压等内在刺激,在外感觉受器传送由皮肤等身体末端所接受到的外来刺激情报。这些情报经由感觉神经传递至中枢神经。

2.综合及指令功能:对于感觉受器所送来的情报进行分析 、整理、判断,并做出适当的决定。

3.运动功能:将整理之后的情报,经由运动神经传递至末梢,并执行决定。
在1~3的功能当中,中枢神经负责2的功能,周围神经则负责1和3的功能。末梢神经中的1,称之为感觉神经或知觉神经(sensory neurons)、3称之为运动神经(motor neur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