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2年7月29日星期日

关节

关节

一只手上的各种关节
关节(joint)在解剖学里指的是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骨之间能活动的连接。在解剖学上有不动关节和动关节(连接处有液体)两种关节。关节一般由相邻接的两骨相对形成,如有三个以上的骨参加构成的叫做复关节。构成关节的两骨相对的骨面上,被覆以软骨,形成关节面。周围包以结缔组织的被囊-关节囊,囊腔内含有少量滑液。构成关节两骨的相对面叫做关节面,一般是一凸一凹互相适应。凸的叫做关节头,凹的称为关节窝。关节面为关节软骨所被覆,除少数关节(胸锁关节、下颌关节)的关节软骨是纤维软骨外,其余均为透明软骨。关节软骨使关节头和关节窝的形态更为适应,其表面光滑,面间有少许滑液,磨擦系数小于冰面,故使运动更加灵活,且由于软骨具有弹性,因而可承受负荷和减缓震荡。关节软骨无血管神经分布,由滑液和关节囊滑膜层血管渗透供给营养。


关节的基本构造



构成关节的两骨相对的骨面上,被覆以软骨,形成关节面。周围包以结缔组织的被囊-关节囊,囊腔内含有少量滑液。

关节的构造模式图
关节面

构成关节两骨的相对面叫做关节面articular face,一般是一凸一凹互相适应。凸的叫做关节头,凹的称为关节窝。关节面为关节软骨articularcartilage所被覆,除少数关节(胸锁关节、下颌关节)的关节软骨是纤维软骨外,其余均为透明软骨。关节软骨使关节头和关节窝的形态更为适应,其表面光滑,面间有少许滑液,磨擦系数小于冰面,故使运动更加灵活,且由于软骨具有弹性,因而可承受负荷和减缓震荡。关节软骨无血管神经分布,由滑液和关节囊滑膜层血管渗透供给营养。

关节囊

关节囊articular capsule包在关节的周围,两端附着于与关节面周缘相邻的骨面。关节囊可分为外表的纤维层和内面的滑膜层。纤维层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其厚薄、松紧随关节的部位和运动的情况而不同,此层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分布。滑膜层薄而柔润,其构成以薄层疏松结缔组织为基础,内面衬以单层扁平上皮一间皮,周缘与关节软骨相连续。滑膜上皮可分泌滑液,滑液是透明蛋清样液体,略呈碱性,除具润滑作用外,还是关节软骨和关节盘等进行物质代谢的媒介。

关节腔

关节腔由关节囊滑膜层和关节软骨共同围成,含少量滑液,呈密闭的负压状态,这种结构也体现了关节运动灵活性与稳固性的统一。



关节的辅助结构
韧带


韧带ligament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呈扁带状、圆束状或膜状,一般多与关节囊相连,形成关节囊局部特别增厚的部分,有的则独立存在。韧带的附着部与骨膜或关节囊相编织。韧带的主要功能是限制关节的运动幅度,增强关节的稳固性,其次是为肌肉或肌腱提供附着点,有的韧带如膝关节的髌韧带本身就是由肌腱延续而成的。此外尚有一些韧带位于关节内,叫关节(囊)内韧带,如股骨头圆韧带、膝交叉韧带等,它们的周围都围以滑膜层。

关节盘

一些关节的关节腔内生有纤维软骨板,叫做关节盘articular disc。盘的周缘附着于关节囊,关节盘将关节腔分隔为上、下两部。它的作用是使关节头和关节窝更加适应,关节运动可分别在上、下关节腔进行,从而增加了运动的灵活性和多样化。此外它也具有缓冲震荡的作用。膝关节内的关节盘不完整,是两片半月形的软骨片,叫做半月板,其功能与关节盘相似。

关节唇

关节唇articular labrum是由纤维软骨构成的环,围在关节窝的周缘,以加深关节窝,增加关节的稳固性。

滑膜襞

滑膜襞plica synovialis是滑膜层突入关节腔所形成的皱襞。如襞内含脂肪组织则形成滑膜脂肪襞或脂垫。滑膜襞增大了滑膜的表面积,利于滑液的分泌和吸收,另外,在关节(尤其是负重较大的)运动时,起缓和冲撞和震荡的作用。


动关节:1-球窝关节; 2-椭圆关节; 3-鞍状关节; 4-屈戌关节; 5-枢轴关节


http://translate.google.com/translate?hl=zh-CN&sl=zh-TW&u=http://zh.wikipedia.org/zh/%25E9%25AA%25A8%25E9%25AA%25BC&prev=/search%3Fq%3D%25E9%25AA%25A8%25E9%25AA%25BC%26hl%3Dzh-CN%26client%3Daff-cs-360chromium%26hs%3D27T%26prmd%3Dimvns&sa=X&ei=e_oTUMOXHeuOmQWewYCQBg&ved=0CIgBEO4BMAE

2012年7月28日星期六

人体骨骼

人体骨骼

人体骨骼结构图
骨骼是组成脊椎动物 内骨骼的坚硬器官 ,功能是运动、支持和保护身体,制造红血球和白血球,以及储藏矿物质。骨组织是一种密实的结缔组织。骨骼由各种不同的形状组成,有复杂的内在和外在结构,使骨骼在减轻重量的同时能够保持坚硬。骨骼的成分之一是矿物质化的骨骼组织,其内部是坚硬的蜂巢状立体结构;其他组织还包括了骨髓、骨膜、神经、血管和软骨。

人体的骨骼具有支撑身体的作用,其中的硬骨组织和软骨组织皆是人体结缔组织的一部分(而硬骨是结缔组织中唯一细胞间质较为坚硬的)。 成人有206块骨头,而小孩的较多有213块,由于诸如头骨会随年纪增长而愈合,因此成人骨骼个数少个一两块或多一两块都是正常的。人的206块骨中有29块颅骨。尽管成年人的颅骨中有23块愈合在一起,但你仍能分辨出这23块骨头。另外,成人有28-32个牙(恒齿),多的一般称为智齿 ,小孩乳齿20颗。骨与骨之间的间隙一般称之为关节 ,除了少部分的不动关节可能以软骨连接之外,大部分是以韧带连接起来的。 关节可分成不动关节、可动关节以及难以被归类的中间型可称为少动关节。

光有骨骼是不具有让身体运动的作用的,一般俗称的运动系统(这种分类其实是不严谨的,因为通常骨骼已经可以被称做骨骼系统,包含软骨硬骨以及连结骨与骨的韧带甚至包含关节部分(关节液,因为关节是位置不是细胞更不是组织)。所谓的运动系统,应该是被译作" 超系统"的super system之一,人体一般分为六种super system还包含了肌肉(骨骼肌)系统。 骨骼肌是横纹肌,可随意志伸缩,一般一种"动作"是由一对肌肉对两块骨头(一个关节)作拮抗 ,而肌肉末端以肌腱和经过关节的下一个骨头连接。 其实韧带和肌腱也是结缔组织,所以运动(超)系统中只有肌肉组织跟结缔组织,顶多再包含骨髓内的神经及控制肌肉的运动神经属于神经组织。

骨的结构

一般俗称的"骨",主要由骨质、 骨髓和骨膜三部分构成。 骨髓里面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组织 。 以长骨为例,长骨的两端是呈窝状的骨松质,中部的是致密坚硬的骨密质,骨中央是骨髓腔,骨髓腔及骨松质的缝隙里容着的是骨髓。婴幼儿的骨髓腔内的骨髓是红色的(即红骨髓 ),有造血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失去造血功能,例如肋骨这些扁骨内的骨髓最后都会因为脂肪及纤维/纤维结缔组织等结缔组织堆积而形成黄骨髓并且失去造血功能。但长骨两端和扁骨的骨松质内,终生保持着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 骨膜是覆盖在骨表面的结缔组织膜,里面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起营养骨质的作用,同时,骨膜内还有成骨细胞,能增生骨层,能使受损的骨组织愈合和再生的作用。 造骨细胞osteoblast和蚀骨细胞osteoclast这两种硬骨细胞会不断的在反覆进行建造和破坏骨骼的工作。 如果形成的比例较高,比如人类的婴儿和青少年两大成长期,骨头便有可能延长、变粗、变致密;相对的侵蚀的速率较快的话,可能降低身高(老倒缩)或是形成骨质疏松 。

骨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的,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 ,使骨具有一定的韧度,而无机物主要是钙质和磷质,使骨具有一定的硬度。人体的骨就是这样由若干比例的有机物以及无机物组成,所以人骨既有韧度又有硬度,只是所占的比例有所不同;人在不同年龄,骨的有机物与无机物的比例也不同,以儿童及少年的骨为例,有机物的含量比无机物为多,故此他们的骨,柔韧度及可塑性比较高,而老年人的骨,无机物的含量比有机物为多,故此他们的骨,硬度比较高,所以容易折断。

更多图片:http://www.jibingnet.com/picture/gugetu/

骨骼的功能
  • 保护功能:骨骼能保护内部器官 ,如颅骨保护脑 ; 肋骨保护胸腔。
  • 支持功能:骨骼构成骨架,维持身体姿势。
  • 造血功能:骨髓在长骨的骨髓腔和海绵骨的空隙,透过造血作用制造血球。
  • 贮存功能:骨骼贮存身体重要的矿物质 ,例如钙和磷 。
  • 运动功能:骨骼、骨骼肌、肌腱、 韧带和关节一起产生并传递力量使身体运动。
大部分的骨骼或多或少可以执行上述的所有功能,但是有些骨骼只负责其中几项。

2012年7月8日星期日

耳朵

耳朵
听觉作用


听觉和平衡觉的受器皆位於耳内,人耳可分外耳、中耳及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壳和听管。人的耳壳不能转动,放在辨别声音的方向以及收集音波等方面,皆不若其他哺乳动物者有效(哺乳动物通常能转动耳壳以收集声音)。听管内有脂腺的分泌物,管壁内层有毛,两者皆可阻止异物入耳。

中耳与听管交界处有一薄膜,称为鼓膜,由外耳传来的音波,可以振动鼓膜。中耳为一小空腔,横越中耳腔有三块小骨,该三骨依序为槌骨、砧骨和镫骨,彼此前後衔接。由外耳传来的音波振动鼓膜後,便可经由该三小骨而向内耳传递。中耳腔内有空气,其下方有一耳咽管与咽腔相通,该管与咽腔相通处平时关闭,但在咀嚼或吞咽时便会打开,容空气进入中耳;以平衡鼓膜内外两侧的气压。耳咽管的关闭,可以阻断自己的声音由咽喉部直接经耳咽管进入耳,否则声音仓太大。假若病菌自耳咽管进入中耳,便会引起中耳炎。

内耳与中耳相接处亦有薄膜,中耳内的镫骨便与此薄膜相接。内耳为复杂而曲折的管道,故亦称此管道为迷路。该管道分耳蜗、前庭和三个半规管,管内充满淋巴。耳蜗和听觉有关,前庭和半规营则与平衡觉有关。耳蜗内有听觉受器,由中耳传来音波之振动,会振动耳蜗内的淋巴,於是刺激听觉受器而产生冲动,再出听神经传至大脑皮层而产生听觉。


耳朵的生理构造,主要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个部份,连接听神经至大脑,构成了人类的听觉系统(如上图)。耳部的构造由外耳耳廓进入外耳道后,接着的是中耳耳膜(鼓膜);中耳腔内有三块听小骨,分别是锤骨、砧骨及镫骨。镫骨接触到内耳之卵圆孔,声音由此传入内耳。

内耳的构造可分为二大部分。耳蜗部分司听觉,前庭半规管部分司平衡,耳蜗部分集合成耳蜗神经,半规管部分集合成前庭神经,此二神经再合在一起形成耳蜗前庭神经,就是第八对脑神经,由此再走入脑干的听觉神经核,接着上达大脑的听觉中枢。听觉中枢的主要区域在大脑的颞叶。故耳朵只是用来传导声音,最终仍须靠大脑听声音。每部份的听觉器官都各自具备了独特的功能,分述如下表:

生理构造
包含器官
各器官之基本功能
外耳
  1.耳廓 收集声波,产生主体效果。
  2.耳道 把声波传到耳膜,有扩大效果。
中耳
  3.耳膜 外耳、中耳之分界线,声波撞击耳膜时,会引起耳膜之振动,传入三块听小骨。
  4.锤骨 合称「三小听骨」,以「杠杆原理」,把声波的能量转成「机械能」,从外耳经中耳送到内耳,有扩大效果。
  5.钻骨
  6.镫骨
  7.卵圆窗 是内耳门户,镫骨振动,影响其振动,引起内耳淋巴液波动,最后经由卵圆窗得到释放。
  8.耳咽管 连接中耳腔与咽喉部,排除积聚在中耳的液体,维持耳膜两边气压平衡。
内耳
  9.前庭 维持身体平衡。
 10.半规管
 11.耳蜗 有数以千计的绒毛细胞,将「液态能」转换成「电能」,连接听神经传至大脑。
 12.听神经 将电能传送至大脑,以产生听觉。




声音的传导途径:声音→耳壳→外耳道耳膜三小听骨卵圆窗耳蜗听神经大脑
|--------外耳(声能)-------|---中耳(机械能)---|-内耳(液态能)-|-中枢(电能)-|

所以,当外耳、中耳、内耳听神经及脑听觉中枢的任何部位有病变时,均会造成听力障碍。


人耳结构可分成三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在声音从自然环境中传送至人类大脑的过程中,人耳的三个部分具有不同的生理作用。

(一) 外耳
外耳是指能从人体外部看见的耳朵部分,即耳廓和外耳道。耳廓对称地位于头两侧,主要结构为软骨。耳廓具有两种主要功能,它即能排御外来物体以保护外耳道和鼓膜,还能起到从自然环境中收集声音并导入外耳道的作用。将手作杯状放在耳后,很容易理解耳廓的作用效果,因为手比耳廓大,能收集到更多的声音,所以这时你听所到的声音会感觉更响。当声音向鼓膜传送时,外耳道能使声音增强,此外,外耳道具有保护鼓膜的作用,耳道的弯曲形状使异物很难直入鼓膜,耳毛和耳道分泌的耵聍也能阻止进入耳道的小物体触及鼓膜。外耳道的平均长度2.5cm,可控制鼓膜及中耳的环境,保持耳道温暖湿润,能使外部环境不影响和失策以中耳和鼓膜。外耳道外部的2∕3是由软骨组成。

(二) 中耳

中耳由鼓膜、中耳腔和听骨链组成。听骨链包括锤骨、砧骨和镫骨,悬于中耳腔。中耳的基本功能是把声波传送到内耳。声音以声波方式经外耳道振动鼓膜,鼓膜斜位于外耳道的末端呈凹型,正常为珍珠白色,振动的空气粒子产生的压力变化使鼓膜振动,从而使声能通过中耳结构转换成机械能。由于鼓膜前后振动使听骨链作活塞状移动,鼓膜表面积比镫骨足板大好几倍,声能在此处放大并传输到中耳。由于表面积的差异,鼓膜接收到的声波就集中到较小的空间,声波在从鼓膜传到前庭窗的能量转换过程中,听小骨使得声音的强度增加了30分贝。为了使鼓膜有效地传输声音,必须使鼓幕布人外两侧的压力一致。当中耳腔内的压力与体外大气压的变化相同时,鼓膜才能正常的发挥作用。耳咽管连通了中耳腔与口腔,这种自然的生理结构起到平衡内外压力的作用。

(三) 内耳

内耳的结构不容易分离出来,它是位于颞骨岩部内的一系列管道腔,我们可以把内耳看成三个独立的结构: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前庭是卵圆窗内微小的、不规则开关的空腔,是半规管、镫骨足板、耳蜗的汇合处。半规管可以感知各个方向的运动,起到调节身体平衡的作用。耳蜗是被颅骨所包围的象蜗牛一样的结构,内耳在此将中耳传来的机械能转换成神经电冲动传送到大脑。为了便于理解耳蜗的功能,我们用来显示镫骨足板与耳蜗的前庭窗的连接。耳蜗内充满着液体并被基底膜所隔开,位于基底膜上方的是螺旋器,这是收集神经电脉冲的结构,耳蜗横断面显示了螺旋器的构造。当镫骨足板在前庭窗处前后运动时,耳蜗内的液体也随着移动。耳蜗液体的来回运动导致基底膜发生位移,基底膜的运动使包埋在覆膜内的毛细胞纤毛弯曲,而毛细胞与听神经纤维末梢相连接,当毛细胞弯曲时神经纤维就向听觉中枢传送电脉冲,大脑接收到这种电脉冲时,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平衡作用




我们的耳朵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在每个耳朵里,有3个充满了液体的半规管。当头部运动时,液体流动,感受器向脑发送关于头部位置改变的信号。脑于是发出指令,确保身体平衡。人体维持平衡主要依靠内耳的前庭部、视觉、肌肉和关节等本体感觉三个系统的相互协调来完成的。其中内耳的前庭系统最重要,它的功能结构上其实就象眼睛一样,是一种特殊分化的感受器,主要感知头位及其变化。

在人类内耳的构造中,象蜗牛触角一样的三个半圆形管道,叫半规管。在半规管内亦有内淋巴,而半规管的两个脚里边也有毛细胞。所以内淋巴流动的时候亦会带动毛细胞弯曲倾倒,产生一种运动的感觉。半规管主要是感受正负角加速度的刺激,亦就是感受旋转运动的变化。由于三个半规管所在平面互相垂直,所以可以感受四面八方旋转运动的刺激。



三个半规管互相垂直,且位於三个不同的平面上,不论头部向任何方向转动,至少其中一个半规管会受淋巴振动的刺激而产生冲动,由听神经传到大脑,就会有头部转动的感觉,此即为平衡觉。人类习惯放在平面活动,假若身体上下移动时,例如在颠簸的海上航行,半规管受到不寻常的刺激,便有晕船的感觉。 

前述的半规管是在头部转动时产生平衡觉,此为动的平衡觉;而前庭则在头部静止时产生头部位置的感觉,是为静的平衡觉,例如人若将头部朝下倒立,即刺激前庭,其冲动传到大脑,便会有头部位置和平时不同的感觉。


如果人做前后左右直来直去的运动是靠什么感觉到的呢?那是靠内耳的前庭部里的球囊和椭圆囊了。球囊和椭圆囊亦有内淋巴和毛细胞,另外还有耳石膜。当人做直线加速运动时,耳石膜里的位觉砂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道理和瓶子里的石子一样,当向右晃动瓶子的时候,石子会滚动到瓶子左边,向左晃动瓶子的时候,石子会滚动到瓶子右边,从而刺激毛细胞产生平衡感觉。


头部处于正常位置时,耳石与毛细胞间呈一定的压力关系。头部位置改变时,两者在空间的相对位置也发生改变,耳石就不同程度地牵拉毛细胞的纤毛,从而刺激了毛细胞。毛细胞兴奋后,冲动经前庭神经传至前庭神经核,反射性地引起肌紧张的变化,维持了身体平衡。半规管的适宜刺激是旋转加速运动。在头旋转时,内淋巴因惰性而向与旋转相反的方向移位,终帽随之弯曲变形,这就间接地刺激了毛细胞及其基部的前庭神经末梢。电生理研究表明:当头部在静位状态下,终帽内的神经末梢发放一定的冲动。当终帽向一侧移位,即当水平管内淋巴流向壶腹和垂直管内淋巴流出壶腹而导致终帽弯曲时,冲动发放增加;当向相反方向移位时,发放就减少。旋转在等速持续进行时,发放开始时与加速度时相同,以后逐渐恢复到原先水平,而旋转突然停止时(减速运动),则终帽也受到移位,但方向与开始时相反。虽然内淋巴移位在3秒内即停止,而终帽却要25~30秒钟才回到静息状态,此时,人会有一种向相反方向旋转的感觉。


总之,耳朵的平衡感觉是范围广泛的反射运动,需要眼球、颈肌和四肢的肌反射共同参与完成。

更多参考:点我

2012年7月2日星期一

眼睛的调节

眼睛的调节

远近调节

人眼如何实现远近调焦的?

现代化的照相机都有自动调焦的对光系统,但都是单机调焦。人类是用两只眼看远近,也就是说人眼看东西时,怎样才可使两眼看到的东西既看得清楚同时又能看成一个,这就是眼科学中的双眼单视问题,这是一个很有趣味也是防治近视所要了解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生物进化中,视觉功能也是由低级动物只靠光感来判断前进和后退,逐渐进化到哺乳动物有了形觉功能,可以辨别物体的细节。人眼不但有形觉功能,还具有‘双眼单视和辨别物体远近和表面凹凸的立体视觉。为了能使两眼看远看近时看得清楚,就要不断地改变晶状体的形状进行调节。另一方面,为了维持双眼单视,还要靠眼球外面的内直肌忽张忽弛,才可使两眼的视线聚焦在眼前同一目标。

     正常情况下,5米以外的平行光线,通过眼的屈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不需要调节,可以聚焦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处,形成清晰的像。看近时,大脑发出神经冲动,使睫状肌收缩,晶状体表面曲率改变(晶状体通过晶状体悬韧带与睫状肌相连),同时伴有眼睛内聚,瞳孔缩小,使光线聚焦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处,形成清晰的像,随年龄的增加,晶状体硬度增加,弹性减低,眼的调节能力减弱,出现看近不清晰,需要戴老花镜。

晶状体在视远近不同物体时,大小不会发生变化,只是通过睫状肌的收缩和松弛,发生厚度上的变化。在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厚度增加,屈光能力变大。

对眼睛看远近物时调节的总结:

看近物时
看远处时
睫状肌
收缩
放松
悬韧带
放松
拉紧
焦距
缩短
拉长


睫状体位于虹膜的根部与脉络膜之间,为一宽约6mm的环状组织,其矢断面呈三角形,内含睫状肌。睫状体与晶状体赤道部之间有纤细的晶状体悬韧带相连结。晶 状体形如双凸透镜,富有弹性,当睫状体收缩时,悬韧带松驰,晶状体借助自身弹性变凸,焦距变短,屈光度改变,看近的物体就很清晰,若长时间看近处的物体, 为了保持双眼单视,双眼还需内转,睫状体长时间处于收缩紧张状态,我们就会感到眼睛疲劳。


当我们看远处5m之外物体时,光线平行进入眼睛,两眼视轴平行, 调节松驰,这时睫状体放松,使悬韧带保持张紧,晶状体变得较为扁平,使其曲率半径增大,焦距变长,远处物体就看得清楚。随着年龄的增大,大约在40~45 岁开始,晶状体逐渐硬化,弹性下降,睫状体的功能也逐渐下降,看近处物体时,因调节作用减弱,就会觉得不清楚,为了看清目标,常习惯把目标放得远一些,而 看远处物体因无需太多调节,则还可以看清,临床上称为“老视”,俗称“老花”,这时就要配眼镜来补充调节功能的下降。 http://www.cnblogs.com/diylab/archive/2011/01/17/1932386.html

■ 睫状肌虽然和悬韧带相连,但是并不是「一体成形」,而是由睫状肌带动悬韧带动作。

 悬韧带主要由秦氏小带的纤维组成,秦氏小带纤维附着于水晶体的表面被膜上,平常它的张力使水晶体呈现较扁平状。

 例如在看近物时,睫状肌收缩,把自己拉往前且使额部移向眼睛的轴心,这使得悬韧带作用于水晶体的张力放松,而使水晶体从扁平变得较球状,而把焦距对准近物,使得近物之影像变清晰。




光暗调节

人类和很多动物(除了少数鱼类)的瞳孔由不自觉的虹膜伸缩控制大小,以调节入眼内的光线强度。此称为瞳孔反射。例如,人类瞳孔在强光下直径大约1.5毫米,在暗淡光线中扩大到8毫米左右。

动物的瞳孔形状由玻璃体的光学特性、视网膜的形状和敏感度,以及物种的生存环境和需要决定。一般为圆形或缝状,有些水生动物的瞳孔则有更奇异的形状。缝状瞳孔常见于活动在不同光线强度下的动物。在强光下,这类瞳孔缩成细缝,然而仍然允许光线落到视网膜很大部分。开缝的方向可能与动物需要以高敏感度察觉的运动方向有关。例如家猫的瞳孔为竖立,便于察觉老鼠等猎物的横向运动。很多蛇类也是缝状瞳孔。


在用闪光灯照相的时候,瞳孔来不及及时关闭,闪光照亮眼底血管丰富的视网膜,形成红眼现象。具有“防红眼”功能的相机是预闪一次光,使瞳孔在正式闪光的时候已经达到收缩状态。

瞳孔反射


要了解什么是瞳孔反射,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瞳孔。瞳孔是动物或人眼睛内虹膜中心的小圆孔,为光线进入眼睛的通道。虹膜上平滑肌的伸缩,可以使瞳孔的口径缩小或放大,控制进入瞳孔的光量。它在亮光处缩小,在暗光处散大。在虹膜中有两种细小的肌肉,一种叫瞳孔括约肌,它围绕在瞳孔的周围,宽不足1mm,它主管瞳孔的缩小,受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支配;另一种叫瞳孔开大肌,它在虹膜中呈放射状排列,主管瞳孔的开大,受交感神经支配。这两条肌肉相互协调,彼此制约,一张一缩,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

瞳孔的大小可以控制进入眼内的光量。一般人瞳孔的直径可变动于1.5-8.0mm之间。假定人由光亮处进入暗室时瞳孔直径可增加5倍,那么瞳孔的受光面积应增大25倍;可见瞳孔的变化,有保持在不同光照情况下进入眼内的光量较为恒定的作用。但暗室中较强阳光照射的光照强度实际减弱约100万倍,因而单靠瞳孔大小的改变,远不足以使进入眼内的光量光亮保持恒定。事实上,人眼在不同的亮度情况下是靠视网膜中不同的感光细胞来接受光刺激的,在暗光处起作用的视杆细胞细胞对光的敏感程度要比在亮光处起作用的视锥细胞大得多,因此在暗处看物,只需进入眼内光量适当增加即可。

瞳孔扩散

交感神经的信号可导致扩瞳肌肉收缩,从而扩散瞳孔。面部交感神经受损可以导致单侧瞳孔缩小(Horner's syndrome)。
刺激皮肤、剧烈痛觉以及突如其来的惊奇声音等均可使瞳孔扩大。
人类在看到引起兴趣的物品,或者兴奋的时候瞳孔也会扩大。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瞳孔大于平均的人脸,特别是女性的脸被认为更美。
阿托品等药物可以扩散瞳孔,视光学中用来消除验光过程中瞳孔反射的影响。另外LSD、可卡因等毒品也可导致瞳孔扩散。
瞳孔扩散被用来确认死亡,是判断死亡的其中一个指标。

瞳孔缩小

眼睛遇到强光时,虹膜括约肌(iris sphincter muscle)收缩导致瞳孔缩小以保护眼底。这个过程受脑干支配。因而医学上用失去瞳孔反射来判定死亡。
人看到厌恶或憎恨的对象的时候瞳孔会收缩。另外吗啡、海洛因等药物也会导致瞳孔缩小。

光线
环状肌
放松收缩
辐射状肌
收缩放松
瞳孔
放大缩小

几个与眼睛和视觉有关的flash课件

凸透镜的应用


http://newbbs.etiantian.com/coopersch/bbs/temp/1132211947109.swf


人眼的光学系统



http://jpkc.tongji.edu.cn/jpkc/guangxue/sucai/xsflas/rydg.swf

眼睛的结构


眼睛的科学



生理光学--眼睛与视觉


眼睛与视力矫正